享誉东北三省的名山-----刘备顶 刘备顶,位于刘备寨乡刘备寨村正北,因此山形似卧牛之背,故原名“牛背顶”。至今为当地人们津津乐道的是:五台山的一个云游和尚来此观赏美景、谈经诵道,到东北后特著文说:“鹰飞倒仰刘备顶”、“辘轳轱辘三天三宿没轱辘到山脚”的传说,从而使此山蒙上神秘的色彩,在东北明威大振、声名远播。 刘备顶处于一独立山脉之中,海拔350米,地势险要,刘备顶东面的山峰为古代占山为王的东大堡子,西面山峰为元宝山,向北延伸的是馒头山等。刘备顶山顶的北面为悬崖,东、南均陡峭,只有西面有一羊肠小道可通山顶,山顶上有2亩大小较平坦的土地,建有两道高大院墙,围在东南西三面,在南面建有石门,院内靠北建有大殿为三义庙,庙内正中为刘备,东面为关公,西面为张飞,正殿的左右两侧还建有耳房,大殿的前面左右分别塑有刘备的的卢马、关公的赤兔马,东面有天然古柏一棵,传为刘备所栽,马的南面各有厢房两间,为僧人居住之所,在厢房的南面还分别建有钟、鼓楼等,古时,每当钟声响起,唤醒方圆十里的人们早起耕作。 此庙始建于后汉三国时期,为纪念刘备、关公、张飞在此打仗所修。相传,距今1800多年的汉朝末年,刘备自桃园三结义后,奉旨剿灭黄巾贼。当时刘备寨一带人烟稀少,黄巾贼在此作乱,使百姓难以为生,刘备率兵进驻后,秋毫无犯,仁爱之人,在当地人的帮助下,剿灭了黄巾。后刘备升为安喜县(今迁安市)县令后也多次来到这里,与当地百姓建立了深厚的友谊。刘备在白帝城逝世后,当地人为了纪念他,特在他们曾经打过仗的地方刘备顶修三义庙以纪之。 还相传,清朝末年,郑氏家族一老人去山西蒲州看女儿,被狼心狗肺的姑爷卖到人肉包子铺,侥幸逃出后,被刘备老爷显灵救回之事,老郑遂联合周边四十八村村民重修,重修后改此山为刘备顶,将山下的村改为刘备寨。自此,高大的庙宇立于山巅,从而使这里香火旺盛,声名远播。后因老人上山不便,又在山下建一三义庙(现学校),一个村建有两个三义庙这在方圆百里都是罕见的,体现了当地人们对刘备怀念之深。 抗日战争时期的1942年春,抗日名将包森在刘备顶的三义庙内指挥十三团打击来犯之敌,凭借险要的地势,不到两小时消灭治安军一个营,毙日本教官一名。第三天又消灭了赶来给日本教官收尸的敌人,又全歼敌人一个营,打死日本教官一名,生俘敌人营以下官兵200多人,从而使我军大长了志气,大灭了日伪的威风。此役使包森留下了其在冀东抗战史上难得的4张照片中的两张。 刘备寨乡刘备寨村 郑玉山 2011年6月9日 |